本报记者杨学荣 文/图





受疫情影响无法感受“诗与远方”,我们利用周末到麒麟区珠街街道的堡子村、中所村、涌泉村,看一看老建筑,寻找记忆里故乡的影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老墙斑驳、檐角飞翘、垂花吐蕊、石道连桥、古井幽幽……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虽然被岁月风雨无情剥蚀,却依然可以探寻、领悟、亲近到一种历经沧桑的古朴悠远之美。
珠街街道4个社区、7个村委会、96个村民小组的村落里,残存着百余户古老的民房、四合院、雕楼等古建筑群落。曲靖人戴兴华收集整理的《曲靖简史·曲靖历史溯源》一文记述:“明初,中原汉族大量迁徙进入曲靖,实行军屯、民屯、商屯,促进了曲靖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儒家文化的传播,封建领主经济逐渐解体,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形成,如今在曲靖境内仍然保留的所、屯、圩等村名,就是明代军屯的历史见证。”作为中原地区的人们进入曲靖必经之路上的古老村落,珠街的古建民居就极具那个时代的特点。这里的民居建筑乍一看,大多为两楼长排聚居的房屋,有的甚至只有一层楼,宛若驻军兵营,成排的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和谐之美。
冬日的阳光下,我们像一群寻宝人,睁大双眼,四处探寻。古建筑最经不住的就是时间的洗礼和风雨的冲刷,虽然许多老建筑上都挂着“文物保护”的牌子,却依然无法使它们放慢破败、颓塌的脚步。如今,要想找到一座完整的院落已不是容易的事,前几年还能从门缝向里张望的堡子村姚家大院已经成为危房,让人无法靠近。已经72岁正在腌制腊肉的谭奶奶告诉我们,自家门前的那口井有多少年的历史她也说不清,只是她90岁的奶奶在世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小娃娃们是不知道,我还在做姑娘的时候这井边就被绳子勒出了一道一道的印痕”。奶奶已经去世7年了,古井仍在,井水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