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尹永权 张天能 通讯员杨慧 文/图
陈正洪监测林区情况。
天池塘林区。
3月16日,记者从会泽县城出发一路向西,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来到会泽县野马林场天池塘林区819瞭望台,与常年驻守在这里的两位护林员一起感受他们的工作日常,聆听他们的护林故事。
生活再艰难也不放弃坚守
天池塘林区819瞭望台的海拔2842米,虽是春天,但置身其中,刺骨的寒风让人难以承受。汽车缓缓停在新加固的橙黄色小楼前,我们下车进入瞭望台值班室,见到了陈正洪和张恩学。“708、708,819无事,一切正常。”陈正洪正在汇报工作。
陈正洪,尊称“老四”,今年56岁,家在待补镇仓房村老棚子小组,距离瞭望台30余公里,上班、回家靠步行。他在瞭望台工作已25年。张恩学,尊称“大哥”,今年60岁,家在上村乡李子坪村朱家村小组,距离瞭望台15公里,骑摩托上班,在瞭望台工作已16年。多年来,两人协同配合,成了工作中的“铁哥们”。
“虽然瞭望台设施简陋,但我们不觉得孤单,每天都有大树、风儿陪伴。”张恩学招呼我们坐下,笑着说道。二十世纪90年代,瞭望台没有电台,他们用手摇电话机报告工作;不通电,他们用煤油灯、柴火照明。每年的冬天最难熬,被子到了晚上便是潮的,冷得他们无法入睡。瞭望台现在条件好多了,通信方便,生活便捷,电力充足,夜晚值班暖和了。“我刚来瞭望台工作时,周围的树木还小,远处的村子尽收眼底。小树苗现已长成参天大树,周围还有野猪、白腹锦鸡出没,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最艰苦的日子都挺过来了,既然选择这份职业,那么一定会坚守下去。”陈正洪说。
平凡事迹感动无数人
陈正洪的妻子在驾车乡集镇做小生意,并照顾女儿上学。“记得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在玩耍过程中不慎把手摔断了,妻子捎信来叫我回家带孩子去医治。由于当时正值森林草原高火险期,无法离开,只能向妻子说明情况,取得她的谅解。”陈正洪哽咽地说。他的女儿在上大学了,逐渐长大的她,已经理解父亲当时的苦衷。
2017年,张恩学的父亲患冠心病,急需到昆明治疗,照顾父亲的事怎么安排?他同弟弟们商量,决定轮流照顾父亲。当轮到张恩学照顾时,因为工作任务重,他无法脱身。面对这一情况,张恩学同妻子商量后,自己出钱托亲戚帮忙照顾老人。2019年,他父亲辞世。“这辈子最惭愧的事就是愧对父亲。”张恩学自责道。
舍小家,为大家。陈正洪、张恩学是平凡人,他们的精神感动着无数人。
“哥俩”情深一辈子
临近中午时分,陈正洪、张恩学开始做午饭。陈正洪提着水桶来到水窖边,掀起井盖,很熟练地打起一桶水。“我们吃的水是‘天落水’,每年雨季把周围房子上的雨水收集储存在水窖里,常年饮用。”陈正洪向记者介绍道。
大约20分钟,他们简单地吃完午餐。张恩学收拾完家务,约着“老四”去打理小菜园。
今年2月,会泽下了场大雪。张恩学睡西屋,陈正洪睡北屋。像往常一样,张恩学早早就起床,使劲才把门推开,开始扫雪。“大哥,快来帮我把门打开,这边雪太深了,门被堵住了。”听到陈正洪的求救声,张恩学提着铲子去帮忙。“大哥那边背风,雪相对浅点。我这边风大,当时窗台上都是雪,好几年没见过这么大的雪了。”陈正洪回忆。
下午一点,“哥俩”又带着望远镜来到值班室,瞭望着远方的群山。
只为心中的一抹绿
无论是风雪交加还是烈日炎炎,与大山为伴、同树木厮守......这是陈正洪和张恩学平凡工作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一个月的工资1000多元,虽然低,但我热爱这份工作。只要身体允许,组织需要,我一定会继续留在瞭望台,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陈正洪说。“不干则已,干就尽责,我一定会把这山林护好,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张恩学对护林工作同样有着深深的感情。
在几代护林人坚持不懈守护下,野马林场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林场工作需要时时监护,陈正洪和张恩学的责任心、事业心非常强,我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守林人。”会泽县野马林场负责人王应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