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琦
孩子洗好澡,我忙着给他穿衣服,勤快的老公迅速将盆里的水倒了,我很生气,骂他太浪费,老公委屈地看着我生气的样子。我说:“这些水可以留下来冲马桶。”
回想起小时候,我家乡缺水的那些场景,历历在目。母亲每天除了做繁重的农活和家务,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挑水。水井在村外的沟边,走路要20分钟左右,要爬一个山坡。这口水井不大,供两个村民小组的80多户人饮用,井里的水总不够吃,特别是在干旱季节,水井里出的水少,挑水的人多,老远就看到水桶和人群把这口水井围得严严实实。为避免纠纷,村里有威望的长辈会组织大家分水吃。有一个周末,母亲安排我到水井边排队挑水,排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分到两桶水。
干旱季节,井里没有多余的存水,乡亲们取不到水时,就下井取水。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跟着母亲去挑水,好多人站在井边等水。为尽快取到水,母亲用吊桶把我放进3米深的井底取水,结果年幼胆小的我吓得大哭起来,母亲只好把站在吊桶里的我吊出井来,然后把绳子拴在井边的大石头上,自己拉着绳子慢慢下到井底取水。母亲没经验,第一次做这种危险的事,把肚皮弄破了。看着母亲肚皮上的伤,我格外自责,觉得自己太没用了,帮不了母亲。
遇到缺水的时候,村民要翻过一座山到很远的河边去洗衣服,一般要等上十天半月,才能去洗一次衣服。我陪着母亲到河边洗,洗好衣服回到家,天都黑了。我读小学时,放学都要从河边带一壶水回家。
我长大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都帮母亲挑水,装满家里的水缸、大盆、大锅,凡是能装水的都装得满满的,来来回回跑十多趟。母亲心疼极了,我告诉母亲说:“这点累算什么,只要井里有水让我挑,哪怕挑一天,我都高兴。”
后来,农村饮水问题解决了,那些住在山高陡坡、水源奇缺的地方的村民还有补助资金,在房前屋后建水窖,把雨水存起来,一年到头使用。后来,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各村又建蓄水池,用引水管把水引到各家各户,让村民们吃上自来水。看着清澈的山泉水哗哗流出来,我眼里涌出激动的泪花。
如今,在离我们村15公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水库。2018年,我的父老乡亲喝上了水库里的水。从此,村民再也不愁水吃了。回忆起那些缺水吃的日子,70岁的母亲总是念叨:“党的政策好,不然的话,不知还要挑水吃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