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学荣文/图
一群欢快的“百灵鸟”。
少数民族儿童合唱团。
上学路上。
5月是歌唱的季节,一群穿着苗族服装的孩子站在德威小学教学楼前的台阶上,紧张而兴奋地看着站在对面的苏翠芬老师,只见苏老师抬起手轻轻一挥,孩子们屏住呼吸后缓缓发声,一曲没有任何伴奏、用苗族语言原生态演唱的二声部歌曲《小路》在校园内飘荡,随着旋律起伏回转,人们仿佛听到了哗哗的水声、啁啾的鸟鸣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而孩子们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开心、自信。这是沾益区大坡乡德威小学少数民族童声合唱团排练的场景。
30多岁的苏翠芬老师是合唱团的指挥,她也是德威小学的音乐教师。作为土生土长的苗族人,她从小就生活在这片神奇又美丽的土地上,听着长辈们口口相传的游方歌、酒歌、苦歌等本民族歌曲长大,家乡弯弯曲曲的山路、鸟语花香的村寨、叮咚作响的泉水、能歌善舞的人们,这所有的点点滴滴给她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于是,她利用所学专业创作了这首苗族少儿歌曲《小路》。《小路》根据童声音域及苗族语言的发音特点,采用大花苗(阿卯)语演唱,在优美的二声部旋律中加入了对水声、鸟声的模仿,歌声婉转,肢体语言丰富。通过半年的辅导排练,来自海峰湿地的22名8岁到12岁的少数民族孩童用他们天使般的歌声,展现了他们在上学路上欢快愉悦的嬉戏场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他们的歌声中,人们能感受到各民族少年儿童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凸显了民族自豪感、幸福感。
沾益区文旅局致力于挖掘少数民族音乐,打造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文旅局将与德威小学携手,对曲靖市首个少数民族儿童合唱团进行指导、包装,使他们走出沾益、走出曲靖,走向更广阔的音乐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