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菊 单庆绕
近年来,曲靖市将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根本举措来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行全过程、全周期管理,完善高标准农田建管结合长效机制。2024年,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15.3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5%。
钱哪来?
多元化投入,提高建设标准
曲靖市建设高标准农田采取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三资融入”模式,同时积极引导4家国有企业、2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撬动金融资金1.87亿元、社会资金3.2亿元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农业、水利、烟草、自然资源等项目资金5.4亿元建成58.17万亩高标准农田。
宣威市采取“项目+”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采取“高标+项目+公司+主体”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采取“高标+项目+主体”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师宗县采取“整合+主体”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0.3万亩,马龙区采取“项目整合+主体”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0.72万亩,麒麟区采取“整合+主体”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0.3万亩。宣威市板桥街道西边梁子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投资高达10758元,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单一、亩均投资低等问题。
怎么建?
连片建设,提高建设质量
曲靖市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配套制定9个县(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形成“1+9”规划体系。围绕将全市92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采取“打造样板区、巩固成熟区、开发潜力区”的梯次布局措施,实行“一盘棋”管理,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曲靖市打造了3个10000亩、9个5000亩、27个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2024年,4.6万亩“小田”变“大田”,实现了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农田排灌能力、耕地生产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
怎么管?
多方参与管护,建立健全管护机制
曲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部门现场监管、监理现场检查、第三方工程质量现场检测的监管体系。坚持“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工程验收合格后,明确工程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协议,落实管护责任。每年财政预算列支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2024年,财政预算共列支88.5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
谁运营?
引进经营主体,最大程度发挥综合效益
曲靖市聚焦“良田良用”,将高标准农田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形成一批特色高产高效种植区,使全市农业设施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共培育龙头企业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23家、家庭农场120个、种植大户676户,带动全市粮食种植规模化率提高5.5个百分点。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土地流转价格显著提高,在800元至2000元之间。龙头企业利益与农户利益联结,双方利益得到保障。罗平县大天种业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制种大户”的模式,孵化专业制种户300余户,实现每户增收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