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捷如 甘鹤 王启宇 文/图
曲靖是迄今为止古鱼化石发现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作为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古鱼化石出土地,已发现100多种古鱼化石。为了让这些古鱼化石“活”起来,全省首个古鱼王国博物院在曲靖师范学院建成,公众可以近距离领略“古鱼王国”的奇幻盛景,感受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之神奇。
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的成立,是曲靖古鱼类化石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21年,曲靖师范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建成这座博物院,博物院通过177块科普展板、397件化石展品,生动展示了4.6亿年以来多个生命演化的重要节点,讲述了曲靖“古鱼王国”的精彩故事。
“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就设在我们学校里,我们学校的师生对古鱼文化耳熟能详。”曲靖师范学院学生唐睿婕说,“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参观学习,也会定期举办一些科普讲座。我觉得这样可以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让我们对古生物知识有所了解,知道人类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通过直观的化石展示和互动式展览,让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有更多参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我们和古生物之间的距离。”曲靖师范学院学生姚菽娇说,“另外,学校鼓励我们参与到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的宣传工作中,比如录制科普小短剧等,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更多古鱼知识。”
为了让古鱼化石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还采用了多媒体设备以及三维重建技术。曲靖师范学院“古鱼王国”科普负责人马昕莹说:“为了让我们曲靖的古鱼化石能够‘活’起来,能够更加直观地被大家所认识,我们采用了多种科技手段,比如,利用断层(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技术,把化石的结构精细地复原出来,并且制作了大量的动画,生动直观地呈现它们在远古时期的生活面貌。”
据介绍,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总面积超1200平方米,是集教学、科研、科普、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展览和体验场馆。目前,已建成云南省院士工作站、云南省科普基地、曲靖市科技馆分馆等多个科研科普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21年7月建成以来,博物院累计接待参观人员超25000人次。此外,博物院积极开展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座等形式向中小学生讲述古鱼故事,举办多场学术相关活动,邀请多位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学者聚焦古鱼化石研究开展学术报告,助力曲靖向世界展示“古鱼王国”城市文化内涵。
为了让古鱼文化成为曲靖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近年来,曲靖市科协也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开展了“院士讲‘古鱼王国’科学故事”活动,组织了“博士讲科学”科普志愿行动,制作了“曲靖古鱼类化石及其背后的故事”系列短视频并在多个平台广泛传播,建成曲靖市科技馆“古鱼王国”特色分馆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将古鱼知识传递给公众,激发公众对曲靖古鱼文化的兴趣。
曲靖市科协科普资源信息中心副主任马正平说:“下一步,我们将以曲靖市科技馆、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科技馆分馆、珠江源科普教育基地为核心,构建曲靖古鱼文化科普‘黄金三角’体系。在自然科学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普文旅融合等领域探寻更多合作契机,持续开展‘院士专家面对面’‘博士讲科学’和科幻绘画等活动,持续讲好‘古鱼王国’的科学故事,让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曲靖古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