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曲靖三元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的师生络绎不绝。
曲靖是云南省最大的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期间,分别于1935年、1936年两次经过曲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曲靖留下了光辉足迹。红军长征途经云南的过程中,红军在曲靖境内扩红人数最多,行程里程最长,停留时间最久。曲靖现有革命遗址92处,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深深浸润着这块红色沃土。近日,记者走访了曲靖三元宫、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去感受曲靖“红色沃土”的独特魅力。
在曲靖三元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者被讲解员邓艳梅那饱含深情的讲解所吸引,她正为曲靖经开区西城街道示范小学五年级师生展开一幅历史长卷。1935年4月27日,是红军长征过曲靖的关键节点,红军在关下村缴获龙云送给薛岳的云南军事地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宿营三元宫,那场关乎红军命运走向的三元宫会议亦在此召开。
邓艳梅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即红二、红六军团),先后两次过曲靖,经过了富源、沾益、宣威、马龙、会泽等县城,停留及过境30天,行程2000多公里,经历了白龙山车心口、沾益白水、曲靖关下村以及宣威虎头山等大小数十次战役,先后包围沾益、曲靖等县城,攻克了马龙、宣威和会泽县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富源营上发布了《关于消灭沾益曲靖白水之敌的指示》的电文。”
彼时,红军面临复杂军事局势与艰难战略抉择,曲靖三元宫的那场会议仿若暗夜明灯。据邓艳梅介绍,这次会议作出了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重要战略决策,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进一步确定了红军的前进方向,为实现遵义会议提出的“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邓艳梅的讲述似时光穿梭机,将众人带回那热血年代。她继续娓娓道来,红军在所到之处,大力宣扬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打土豪、分浮财、开仓济民,队伍纪律严整,曲靖大地各族青年心潮澎湃,踊跃投身红军,逾2000多人。邓艳梅说:“红军长征过曲靖的革命斗争史,为中共曲靖地方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红军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为人民利益不怕流血牺牲的崇高思想,英勇顽强、不畏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曲靖各族人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在每年都会有十余万人走进三元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场聆听的西城街道示范小学师生,内心被深深触动,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珍视当下幸福生活。教师李虹说:“站在这里,听着讲解员的讲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壮丽和磅礴,它就像警钟一样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生母弥雅说:“听完讲解员的介绍,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更为那些红军战士们感到骄傲。正是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报效祖国。”
作别三元宫,记者来到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此地有“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美誉。村内,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物、庄严肃穆的雕塑以及翔实严谨的文字资料,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了红军长征经过曲靖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三百户营村村干部张俊说:“我们这里被称为‘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这片红色沃土上,走出了曲靖籍的第一位共产党员——金耀曾,第一位女党员——伏瑞贞。1936年4月3日,由任弼时、肖克和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来到我们三百户营村,留下了两条珍贵的红军标语。红六军团来到三百户营村以后,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并且积极帮助老百姓劈柴挑水。叶琳在看到红军战士对老百姓的帮助后深受感动,她就裹着小脚,毅然决然地跟着红军战士踏上了长征路,也成为我们曲靖唯一的女红军战士。可以说,三百户营村,见证了不同时期曲靖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
漫步村里,众多村民来来往往。对他们而言,红军故事是童年的睡前故事,更是成长路上的精神滋养。
村民张习康说:“我们从小就听着上一辈的老人讲红军从这里经过的故事。现在村里这条红军走过的街铺上了青石板,干净又漂亮,让下一辈的年轻人感受红色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曲靖的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曲靖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前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这片红色沃土的独特魅力,让红军长征精神得到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