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宝子碑》。
南城门广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说到底,就是要立足各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曲靖历史文化厚重,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曲靖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持续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样板。
独特的自然资源
曲靖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这源自大自然得天独厚的馈赠,也源自曲靖人民的不懈奋斗。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的曲靖,属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复杂气候类型。由于云贵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导致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明显,具有独特的立体气候,形成了不一样的动植物群落和自然景观。春有万亩天成花园,夏有水乡千亩荷塘,秋有森林五彩斑斓,冬有草山白雪皑皑。曲靖夏季平均19.7℃的气温,更是吸引了避暑客和旅居客的纷至沓来。
据中共曲靖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刘颖介绍,曲靖依托煤、磷、铅、锌等48种矿产资源形成以煤炭、钢铁、冶炼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云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珠江源头马雄山脉形成了“一水滴三江,一脉隔两盘”的地理奇观。曲靖万亩以上的坝子有34个,其中素有“滇东粮仓”之称的陆良坝子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这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丰富的文化资源
曲靖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炭化稻谷”古化石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先民在耕耘。曲靖是云南建制最早的地区之一,秦修“五尺道”,把曲靖与内地紧密联系起来,也开启了曲靖世居各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往和交融。西汉置益州郡。魏晋时期至唐天宝年间的500余年,爨氏统治宁州以味县为首府,独霸南中,形成了独特的爨文化,留下了两块文化瑰宝——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宋大理国时期,设石城郡于味县。元朝设曲靖路总管府。明朝30万大军入滇,屯田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中原文化和边地文化的交融。清朝时形成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两次经过曲靖,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千古绝唱。曲靖是云南最大的革命老区,在这里形成了云南省最大的连片根据地和游击区。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共同构成了曲靖的文化资源。
“一直以来,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曲靖的火电装机规模全省第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绿色发展的今天,曲靖新能源装机在建规模、并网规模均排全省首位,兼具‘风、光、水、火’互济的电力保障优势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今天以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深耕有色金属冶炼、精细化工和钢铁行业,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刘颖说。
与此同时,曲靖作为云南省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是一个有着670万人的人口大市、人才大市、人力资源大市,有农村劳动力310万人、技术技能人才近30万人。人文教育方面,高中教育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职业教育不仅吸引了来自省内外10余万名学生就读,还在“职教融合”的改革上率先进行了“专业跟着产业走”的探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培养人才,特别是为近年来曲靖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人才。
刘颖表示,不论是依托自然资源的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还是人力资源的不断提质,曲靖在新征程的奋斗中始终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气神,奋力推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曲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