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邱艳霞
自2016年沪滇协作启动以来,黄浦江的开放基因与乌蒙山的奋进精神深度融合,上海市宝山区与云南省曲靖市携手书写了新时代“山呼海应”的动人篇章。截至2024年底,两地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7.07亿元,实施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人才培育等532个项目,惠及群众20万人。
■产业迭代:
珠源大地绽放“致富花”
在罗平县阿岗镇乐作村,万寿菊加工车间的机械声打破了大山的沉寂。“每吨鲜花保底价1300元,我家种植20亩万寿菊年收入超6万元。”乐作村村民老张脸上露出朝阳般的笑容。这个由沪滇协作打造的现代化车间,不仅让万寿菊日加工能力提升至20吨,还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万寿菊3000亩,户均年增收3000元,村集体年创收15万元。
曲靖经开区晶澳太阳能单晶硅棒生产车间内,智能化机械臂精准舞动。作为沪滇产业协作的标杆项目,这个生产车间提供了2000余个岗位。“我们带来了管理标准和培训体系。”项目负责人指着数字化大屏介绍,“生产车间投产首年即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上下游7家企业落户。”
■劳务协作:
拓展就业空间促进乡村振兴
宝山区与曲靖市两地构建“政府推动、部门牵线、市场运作、双向培养”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今年以来累计帮助曲靖市脱贫地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2.27万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454%。富源县营上镇那当村的杨来坤通过参加沪滇“订单式”技能培训,从一名“散工”逐渐成长为专业工人,收入逐年提高。
数据显示,沪滇协作累计转移曲靖市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其中曲靖赴沪就业人数超1.5万人,稳岗率达92%。
■消费升级:
云品入沪架“金”桥
沪滇协作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两地主动对接市场前端、营销后端、消费终端,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推介展销的方式,实现消费额1.52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69%。
2024年,上海进博会云南馆的会泽软籽石榴引发关注。“每个石榴都有溯源二维码,上海订单日益增多。”展台前,宝山区援滇干部变身“带货主播”,3小时直播销售额突破百万元。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电商赋能”的新模式,让曲靖市农副产品年入沪销售额突破8.6亿元,较协作初期增长23倍。
在上海市宝山区杨行镇“云品体验中心”,AR技术打造的“数字农场”吸引市民驻足。轻触屏幕,宣威火腿的发酵过程、罗平油菜花的实时长势尽收眼底。“我们构建了‘前店后仓+线上商城’立体网络。”运营负责人介绍,中心已引入曲靖30余家企业的268款产品,2024年实现消费收入4700万元。
■智汇乌蒙:
人才活水润青山
“这例复杂先心病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们的诊疗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在会泽县人民医院,沪滇“师带徒”工程培养的主治医师李敏刚完成首例自主手术。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派驻的专家团队,不仅带来24项新技术,还通过“1+N”导师制培养出38名骨干医师。数据显示,沪滇医疗协作使会泽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1%,转诊费用年均减少2300万元。
宝山区5家医院、6所学校分别结对帮扶曲靖市5个脱贫县(市)5家医院、6所学校,通过派驻专家团队、打造特色教研室(科室)等方式,开展“组团式”帮扶,为结对帮扶县(市)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补齐曲靖市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短板。
教育帮扶硕果累累。在富源县沪滇协作示范学校,校长介绍,“双师课堂”跨越山海同步开讲。上海特级教师的实时教学与富源本地教师的个性化辅导相得益彰,让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向新而行:
协作升级再出发
站在新起点,曲靖市谋划“沪滇协作2.0”蓝图:投资5亿元建设沪滇临港产业园,重点承接长三角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产业转移;打造“数字协作云平台”,实现产业、劳务、消费数据共享;创新“碳汇+协作”机制,推动上海企业认购曲靖林业碳汇。
沪滇协作聚焦产业、人才、劳务、消费系统升级:产业端以“梯度转移2.0”推动“上海研发+曲靖转化”;人才端实施“双百双师”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及技能互认;劳务端打造“云工卡”数字化全周期服务模式,建立稳岗保障机制,支持在沪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消费端构建冷链物流和云品供应链双循环体系,拓展智能展销新场景,实现东西部资源互补、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