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泓洁
近年来,富源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路径,以敏锐的洞察力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问题,探索“六式解六事”工作模式。这一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清单精管
给基层“松绑减负”
在以往的基层治理中,“小马拉大车”问题突出,基层工作者面临着繁重的任务。为此,富源县推行清单式管理,在考核指标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精简。同时,针对村(社区)存在的“牌子”过多、开具证明不合理等情况,开展了全面清理工作。不仅如此,富源县还通过“减上补下”的方式,调剂下沉编制457个,调配人员119名,为基层充实了人力。县级财政部门更是安排520余万元,用于兑现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及队员生活补贴。这一系列举措,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基层工作者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基层治理工作。
项目推进
激发群众自治活力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基层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为了提升群众参与度,富源县按照“民事民提、民议、民决、民办、民管”的科学流程,积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在资金与人力的支持下,成功实施68个民生实事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多个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菜单式”服务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镇、村、组”三级网格运行不顺畅曾是富源县基层治理中的一大阻碍,导致群众的诉求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回应。为解决这一问题,富源县依托镇级党群服务中心搭建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四单”服务,提升工作效能。同时,通过网格员深入基层服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903件。在救助帮扶困难群众工作中,发出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任务交办单63份,涉及2344人,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帮扶。在医疗服务方面,开展医疗服务6000余人次,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救助帮扶“三留守”人员6307名,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填空”治理
补齐小区治理短板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小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源县在城市小区治理方面,巩固“红色物业·管家先锋”创建成果,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制定小区党建工作标准和物业服务标准,明确工作规范与要求。推行社区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通过这些努力,目前已实现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率和物业服务覆盖率均达100%,规范建立7个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成功打造祥云花园、宏发梧桐苑2个示范小区。在示范小区中,完善的基础设施、贴心的物业服务以及和谐的小区氛围,共同促进了居民居住舒适度的提升。这些成果有效补齐了小区治理短板,提升了城市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联动执法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基层治理中横向配合与上下联动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治理效果。富源县为解决这一问题,持续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对乡(镇、街道)执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规范执法1211次,有效保障执法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同时,继续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当基层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吹哨”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关部门会迅速“报到”并解决问题。
融合治理
构建长效治理格局
为保障基层治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富源县全面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工作情况评估,通过评估,确定后进村(社区)11个,及时调整党总支书记7名,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同时,推动县社会治理中心与县公安局防控治理中心合署办公,增设警务站点22个,培育“法律明白人”1415名,开展普法宣传616场次。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差异化修订村规民约,开展积分制管理试点,推行“1+5+N”党支部主题党日制度,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制度。
富源县探索“六式解六事”工作模式,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力。从给基层“松绑减负”到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到补齐小区治理短板,从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到构建长效治理格局,每一式都精准发力,有效提升富源县的基层治理水平。该县推行这一模式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其他地区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信在未来,富源县将继续深化“六式解六事”,不断探索创新,让基层治理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书写更加精彩的基层治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