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登记是高频政务服务,群众办事量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理当让百姓在这方面少跑腿乃至不跑腿。
新人把结婚证放在鲜花中拍照。 图片来源:新京报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针未尖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落实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将近年来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改革试点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为切实做好《条例》的贯彻落实,民政部将施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再次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和服务理念。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姻登记,是确认婚姻关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此次修订前的《婚姻登记条例》是2003年颁布的,根据规定,内地居民自愿结婚的,婚姻登记必须在一方户籍地办理。这基于当时没有建立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后来即使逐渐建立了这一系统,多年也没有全国联网,当事人婚姻信息核验困难。而婚姻登记必须在一方户籍地办理的规定,多年来,此举让不少外出工作、生活、学习的人深感不便。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逐渐实现全国联网,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而且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审查,可有效预防重婚、骗婚等违法行为发生。这为推动婚姻登记制度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经国务院批准,自2021年6月起,全国陆续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两轮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办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49.2万对。三年多以来,这一试点为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探索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机制。
如今,婚姻登记从“跨省通办”试点扩展到“全国通办”,意味着全国范围的当事人不再受常住户口所在地限制,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办理相关手续,这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婚姻登记是高频政务服务,群众办事量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理当让百姓在这方面少跑腿乃至不跑腿。更何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愈发常见,我国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的需求更加凸显。如今,相关部门更好地回应了群众诉求,让婚姻登记公共服务随人走。
简言之,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让当事人不再“为爱奔波”,可极大地减轻他们在婚姻登记过程中的负担和成本。这对于进一步营造婚姻生育友好型社会,也有着很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只是,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要在便民和秩序之间求得双赢。现代社会的管理制度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增加了婚姻登记地的自由选择,但背后却涉及当事人信息核验难度增加、业务流程再造、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各地要想把好事办好,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准备,包括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确保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依规有序,并对婚姻登记系统进行及时与常态化升级,增加人脸识别、指纹比对、扫描电子档案等功能,实现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信息全面联网,全面强化部门协作,以方便登记工作人员加强信息审核,终结重婚、骗婚现象。也要加大对故意隐瞒、捏造事实、弄虚作假办理婚姻登记等不诚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责任编辑: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