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婷
这是笔者身边一位年轻母亲的亲身经历:为了给嗷嗷待哺的婴儿哺乳,辗转多次才找到一个母婴室,但是找到的母婴室设备陈旧、热水缺失,这一幕发生在以“妇幼”命名的专科医院,显得格外讽刺。这一现象绝非个案,暴露出社会对母婴群体的忽视。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社会给予母婴群体的尊重有多少?母婴室这种基础设施都难以保障,如何谈鼓励生育?
母婴室数量不足、设备陈旧、设施不齐全、布局不科学等问题,暴露的是公共服务体系中“人”的缺位。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母婴室,似乎可以“存在”,但不必“醒目”,很明显这就是一种“应付式”的建设,并没有做到真正尊重母婴群体。
如今,鼓励生育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母婴室的配置和使用体验有待提高。虽然国家对母婴室的要求早已有之,但母婴室设置隐蔽、标识不明等问题突出,而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多部门联动,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等措施,推动母婴室建设,确保母婴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切实解决宝妈们“无处哺乳”的窘境。
母婴室能折射出一个城市文明的温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母爱10平方”标准,强调母婴室应设有舒适的沙发、恒温热水等,但现实中,许多母婴室不仅没有这些设备,还被挪用为储物间或休息室,在文明城市的外衣下,这显得既没有“风度”,又没有“温度”,与文明城市提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悖。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母婴室建设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以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当然,更重要的是服务理念、服务思维的转变,比如,在母婴室里增设智能温奶器、应急尿布台等,让真正的文明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上。
母婴室建设的完善之路,与社会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执行力密切相关。这条路能走多快,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把母婴权益当作城市文明的底线。有一天,当宝妈们能像找自动售货机一样轻松找到设施完善的母婴室,才是这座城市真正值得骄傲的地方。毕竟,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从来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对弱势群体的守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