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吴小学 刘宁 通讯员刘明发 文/图
近年来,宣威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采取“错位发展、串珠成链”和“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的方法路径,按照“一体、两翼、四驱”协同发力的工作思路,以城乡融合发展、和美乡村、旅居村建设等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让乡村从“一处美”变“处处美”、从“一时美”变“长久美”。
坚持“千万工程”引领
一体推进乡村建设走深走实
宣威市在推进乡村建设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深化改革,走出一条独具宣威特色的“千万工程”实践之路。宣威市委、市政府通过多次专题调研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构建了“市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体制,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合、服务集中。按照“远、中、近”思路,先后到浙江省、楚雄州、麒麟区茨营镇学做法、拓思路,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指挥部,组建4个工作专班和6个分片挂包指导服务工作组,对全市342个涉农行政村(社区)3974个自然村(组)摸排研判,先后出台了《宣威市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宣威市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文件。
自2022年以来,宣威市投入项目资金5.052亿元,实施乡村建设项目329个,安排15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人居环境考核结果靠前的涉农村(居)委会进行奖补,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提升。2024年,宣威市被认定为全省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区。
坚持“特色+产业”协同
两翼赋能乡村建设激发活力
宣威市在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不断引领,一幅三产融合、城乡共荣的壮美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聚焦特色化打造,宣威市以经营化理念推进乡村建设,盘活闲置资产,培育新兴业态。宣威市立足山水资源优势打造了宝山镇树打箐乡村建设新典型和板桥永安迤谷花海、复兴霖森农业2个田园综合体,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诗意栖息地;利用红色资源优势打造了“虎头山·云间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成为红色旅游的新亮点;依托火腿百年品牌优势打造了东山芙蓉、东山火石盆、复兴稻田冲、杨柳可渡、普立老厂、西泽戈平6个火腿主题庄园,将传统美食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提升宣威火腿的品牌影响力;发挥尼珠河景区优势打造了普立乡官寨村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把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了以“经营、服务、景观”三种业态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宣威样板”;助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珠江源头·旅居曲靖”品牌打造旅居村15个,带动群众增收,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同时初步构建了景村融合、连点成线、全域发展的良好局面。
突出产业化赋能,宣威市紧盯乡村建设的根基——产业发展,依托“1+3+N”重点产业布局和优质畜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建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家门口的产业园”,探索出“集体经济组织+”“产业联合体+”“股金+租金+薪金”等6种利益联结模式,让更多村民增收“有劲”、村集体增收“有路”。2024年,宣威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37元,同比增长6.8%,增速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
坚持“规划+治污+强基+管理”并举
四驱助力乡村建设取得突破
宣威市在“拆、清、改、建”上不断聚力、不断发力,一套系统治理、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正在实现长效发展。全市332个村庄规划成果完成省级入库备案工作,有效破除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顽疾”,实现村庄建设土地集约高效、生产生活配套完善、建设管控严格规范。因地制宜推广堆肥式、双坑交替式等7种户厕模式,累计建成农村卫生公厕1724座,卫生户厕58101座,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3.4%。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持续推行城乡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和就近就地处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3种模式,全市露天垃圾池(房)已全部取缔,集镇垃圾转运站(中转站)全部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7.7%。
宣威市为持续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建立常态化网格管理机制,实行党员包片、群众“门前三包”责任制,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维护村内公共基础设施,长效运行村庄保洁机制。同时,全覆盖开展“红黑榜”评比和“五堆十乱”“裸房”整治工作,强化“三类”村动态管理,评定美丽庭院35252户、“三类”村庄279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