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霞
近年来,我市紧扣“产业增值、主体增效、农民增收”三者共赢目标,积极探索出“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联合体+”“社会化服务+”“农创+”“大市场+小微商”和“股金+租金+薪金”六大联农带农模式,有效拓宽全市农民增收路径。
创新模式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
我市打破传统的“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单一模式,深入挖掘“土地入股、技术服务、农村电商、农创、农文旅融合”等新模式,提升“联农带农”成效,确保农民增收有质量、可持续。
我市根据试点任务科学布局,将产业基础好、新型经营主体多的陆良县确定为整县试点,其他8个县(市、区)各选1个乡(镇、街道)、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试点。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促农增收试点,总结推出的联农带农六大模式中,“产业联合体+”“大市场+小微商”“社会化服务+”“股金+租金+薪金”四大模式被纳入全省助农增收“10种参考模式”在全省推广,为全省助农增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选树典型
打造农民增收样板点
我市将宣威市太坤调味品厂确定为省级农民增收试点的第一批主体,在原有“产业联合体型”联农带农模式基础上,拓展深化形成“政策利用型”联农带农模式,该模式被纳入全省16种典型模式。围绕“六大模式均有样板”的目标,我市选定罗平县板桥镇“云上花乡”“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盘活”、陆良县云南煜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创+产业联合体+电商”、富源富村镇“股金+租金+薪金”等模式作为市级重点,形成“全面发动、重点推动、干成一片”的工作格局。2024年,全市62个试点带动3.6万户、11.4万农民户均增收1.2万元。
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我市深入总结提炼的宣威“产业联合体型”、罗平“资源盘活型”、会泽农民进城增收及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典型实践案例,获省委、省政府肯定并全省推广。
互学互鉴
推开农民增收新局面
我市按照“形成一个、推广一个、带动一片”的思路,运用会议交流、发文学习等形式,及时向基层推送各地的典型经验。各地在建设试点过程中,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相继涌现出一批典型,如:麒麟区越州镇大梨树村探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模式,带动1100名合作社社员发展蓝莓产业,人均增收2.8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4万元;富源县富村镇探索建立“股金+租金+薪金”利益联结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发展蔬菜产业,农户亩均收入提高1500元以上;宣威市普立乡学习借鉴罗平经验,推广“产业联合体+资源盘活”模式,引进9家旅游公司落户,鼓励农户参与景点开发及产品销售,让乡村游焕发新活力。
在宣传中,我市依托“掌上曲靖”等媒体平台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将促农增收典型“盆景”转化为农民致富“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