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年来,麒麟区白石江街道以“党建引领+资源盘活+就业惠民”为抓手,将闲置厂房改造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做到“工作力量汇聚在‘家门口’、工作岗位提供到‘家门口’、群众需求解决到‘家门口’”,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初心使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白石江街道通过“党工委牵头、社区联动、党员示范”三级联动机制,与锡箔纸加工企业达成合作,将原一汽红塔云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厂区闲置宿舍楼改造为小型加工车间,引入专业设备并开展技术培训。党员志愿者带头参与车间管理,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并为居民提供岗前培训、政策指导。该街道依托街道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9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针对性推荐200余人参与裁缝、锡箔纸加工等岗前培训,推动居民变技工,同步对接企业安排就业岗位,促成105人稳定就业。目前,车间已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按件计酬,人均月增收1800元以上。如今,锡箔纸加工车间已成为江南社区党建服务民生的一张亮丽名片。
白石江街道坚持“群众需求在哪里,党建引领就到哪里”,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针对辖区居民就业难、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通过地毯式摸排与信息化建档,精准掌握辖区内500余名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建立“需求清单”与“技能清单”,同时,梳理出闲置厂房、空房、校舍等92处闲置资产资源,全面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和闲置资产库。
“以前想打工得往外跑,现在既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社区居民王大姐笑着说。加工车间采取“弹性工作制”,让家庭主妇也能灵活就业。从“输血”到“造血”、从“等待帮扶”到“主动创收”,江南社区锡箔纸加工车间的实践,是党建引领民生福祉的生动注脚。未来,白石江街道将继续深化“党建+”模式,拓展更多“家门口就业”项目,让更多居民端稳“饭碗”、鼓起“钱袋”。
曹楠郭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