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经开区卓然学校方入玉
时光的列车呼啸向前,载着我的憧憬,停靠在二十年后一个平凡的清晨。届时的我,身披象征责任与希望的白大褂,站在北京仁和医院明亮的大厅里。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我成为这里的一名“流动医生”,穿梭于各科室之间——哪里需要我,我的脚步便奔向哪里。仁和医院的医生以精湛的医术、谦和的态度和责任心,吸引着我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守护生命健康。
骨科诊室的门刚在我身后合上,一位紧蹙眉头、托着右臂的“寸头青”便映入我的眼帘。无须过多言语,那不自然的姿势已宣告了答案——右臂骨折。这令人皱眉的伤痛得益于科技的飞跃,我递给他一颗晶莹剔透的“愈骨灵丸”,他服下十分钟后,断骨就悄然接合。看着他脸上的痛苦被惊奇与轻松取代,最后步履轻快地离开,那份亲手解除病痛的满足感,悄然抚慰了我忙碌的心。
我脚步未停,儿科特有的喧闹声浪已扑面而来。这里是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天地:温柔的家长轻声安抚啼哭的孩子。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个约莫四五岁的小女孩匆匆走来,孩子流出的鼻血染红了衣襟。我迅速取出一粒草莓味的“凝红小糖豆”——这精巧的设计,正是为了化解孩子对吃药的恐惧。糖豆入口,鼻血立止。然而,检查数据依然异常,在我心头投下一片乌云:急性白血病。我稳住心神,将一盒特制的“复元蜜豆”交到孩子母亲手中,温言安抚:“别怕,按说明服用,明天下午来复查。现在,先带宝宝回家好好休息。”看着母亲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并抱着孩子离去,我知道,这甜蜜的药丸承载的不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一个家庭重燃的希望。
门诊大厅永远是医院跳动的脉搏。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活力四射的青年,再到咿呀学语的幼儿,各种病人在此聚集。我如一枚旋转的陀螺,在密集的人流中穿行。
午夜的钟声悠扬响起,仿佛为这高速运转的医院按下“暂停键”。与接班的同事细致交接完毕,我脱下白大褂,一天的疲惫才如潮水般涌来。走出医院大门,回望这座在夜色中依旧灯火通明的“生命方舟”,我心头涌起的是沉甸甸的充实。
二十年后的世界,科技的伟力让曾经棘手的病魔俯首,让更多家庭重展笑颜。而我,很庆幸能用这双手,搭建连接尖端科技与人间疾苦的桥梁。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正由我们用今日的汗水与信念一笔笔勾勒。此刻,我的目光穿越时光,是期许,是笃定,更是对生命无尽的热爱与承诺。
(指导教师:李朝吕)